主要工业矿体(1号)呈层状,走向长约2000米,倾斜宽非常大1500米,厚0.5―5。6米,平均1.1米,含Mnl5―35:,6,平均20%。
受变质沉积锰矿一般分上旷层和下矿层,以上矿层为主。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规模较小,长一般为82―460米,厚1―8米,宽20―50米。
区内江口组发育,分布亦广。以安化、溆浦、黔阳、洪江至贵州锦屏一线为界分为两个沉积区。
含锰岩系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及奥陶系中统。在下二叠统茅口组之硅质岩层中亦见有铁、锰结核存在。
含锰层中层理发育,在不同的层位发育刁;同类型的层理。顶部无矿层岩石为块状或团块状构造,无明显层理;
泥质生物碎屑灰岩层,岩性复杂,岩性及厚度变化均较大。颜色为灰白、灰黄、黄绿等杂色。条带一透镜状交替互层构造,生物碎屑结构及鲕状结构。
道县后江桥铁锰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东西构造带,南北向上古生界复式向斜(驷马桥向斜)西北边部。主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于泥盆系上统余田桥组(D3s)底部白云岩中。
大冶谭家桥锰矿,位于大冶县西南约20公里。为小型风化型锰帽矿床。该矿区介于江南古陆与淮阳隆起之间的褶皱断裂带中。
上述可见,东西两区江口组在沉积厚度,岩性建造、发育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南东区发育完整,厚度大,岩性建造复杂,为长期沉降区
成岩成旷之后,这一带印支一燕山期岩浆活动剧烈。因此,矿层东部愈近沩山岩体含硫锰矿愈高,且与断层无关。
锰矿体呈层状产于黑色炭质页岩中,产状与围岩一致。分上下矿层,间夹0.43――0.8米、局部2.01米黑色含锰炭质页岩或含粉砂质炭质页岩及含锰白云岩透镜体。
地层出露简单,岩性变化比较稳定。由元古界前震旦系板溪群组成基底,其上是震旦系下统莲沱组,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留茶坡组,寒武,奥陶、泥盆及二叠系本区均有出露,老第三系和近代冲积层亦较发育。
依据矿石的矿物成分,分为氧化矿石与碳酸锰矿石两类,氧化锰矿又有原生与次生之分。碳酸锰矿主要由藻屑泥晶菱锰矿、白云石,次由炭泥质、锰方解石及少量软锰矿、硬锰矿、锰柘榴石、绿泥石等组成
基本特征与半局限盆地相相似,但分布在较为开阔的滨海地带
锰矿赋存于碳酸盐岩与黑色炭质、硅质、泥质板岩的过渡相中,当矿体延至单一的白云岩或灰岩中,即行尖灭。
湘潭锰矿矿石中蓝藻化石的发现,说明本矿床的成因不仅仅是化学作用,生物作用成矿,尤以锰矿之富集与之有更密切的关系。
玛瑙山铁锰多金属旷田东部的千里山花岗岩体东缘,即为巨大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矿床所在,后者产于泥盆系上统余田桥组泥质条带灰岩与千里山岩体的接触带上。
从区域上看,雪峰运动初期本区开始上升为陆,由于上升幅度不一,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了若干北东向的坳地,为后来碳酸锰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古地理条件,造成今日川、湘、黔三省毗邻地区丰富酌碳酸锰成矿区。向南东及江南古陆高处,成矿也就可能不十分有利
矿石以假鲕粒菱锰矿组成的块状构造为主,条带状构造次之。条带状构造又以菱锰矿条带息密及外形不同分为密集条带状构造、稀疏条带状构造和不规则条带状构造三朴。
本矿床的碳酸锰矿,矿体呈层状,层位固定,矿床规模大,矿层平均厚度在2米以上,较厚达11米,较薄0―0.5米,夹层甚少。
碳酸锰矿石,受原生沉积与次生氧化的影响,其富集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向斜区矿石晶位高于单斜区矿石品位,浅部矿石品位高于深部。
该矿区含锰岩系厚度变化大,o―18米,一般13米,由南而北有增厚趋势。锰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含锰岩系下部的炭质板岩和白云质灰岩的过渡带上。
区内岩浆活动剧烈,据其相互切割关系大致可分中粗粒花岗岩岩株一细粒花岗岩岩脉一花岗斑岩岩墙一辉绿岩岩脉四次浸入。
矿物包体爆烈法测温结果(15件样):黄铁矿310℃,方铅矿246℃,闪锌矿236℃,方解石268℃。
地表的氧化锰矿与碳酸锰矿在空间不相连接。在深部S155线见隐伏的氧化锰矿直接过渡为碳酸锰矿,此类氧化锰矿含Mn30.66%,平均14.08%,矿石主要由硬锰矿、软锰矿、褐铁矿组成。